铅笔小说 - 言情小说 - 七零养家记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73

分卷阅读73

    的志向,也得做出行动来才是。”

于是,一家四口又恢复到以往的规律生活去。

两个孩子来了,多少能帮着温向平点,苏玉秀就开始在食堂做中午和晚上两顿的,如此一个月就是二十块钱。

温向平不会做饭,温朝阳也只会熬个稀饭,小甜宝就更不用提,父子仨只能等着苏玉秀下班回来给他们再做。

温朝阳则继续每天早晨跟温向平学习两个小时的,温向平对儿子的第一步要求就是把这些字都认得,其次是这一段故事中的含义,最后才是这些生字怎么写。

每当这时,甜宝就乖乖的坐在一边听半导体,或者自己翻着花绳玩,等着哥哥学完之后再来教自己一些简单的字词,温朝阳也正好复习一遍。

等到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学习,温向平就开始坐在写字台前创作了。

虽然之前的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温向平却没有紧接着就继续童话创作的想法。

一来就像罗家和所说,现在读者都对他写的童话抱有高度甚至过高的评价,一但他接下来的这篇不能优于前篇――之前他被读者们捧的有多高,就会摔得有多惨。

二来,如果他沉迷在之前的甜头里,一味的写童话,自己的创作之路也将被限制。虽然专攻一个体裁不失为一个好出路,但却与他的初衷相悖。

而且从长远来看,单一模式的作家也不如掌握多种体裁的更占优势些。毕竟,再等一两年,就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数的优秀作家将在这个时代以迅猛之势崛起,想要在这样一个时代伫立不倒――

温向平拿起笔在纸上勾画两下,看着纸上的几个大字,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还是必须得两条腿走路才行。

第36章

虽然之前的因为涉及到封建迷信的因素没能刊登,但温向平写连载的心思却一直没有断绝。

毕竟童话只是短篇,不说从字数上逊色于长篇,按字数记的稿费多不到哪里去;就是引起的热度也持续不长。能撑上近两个月,已经是罗家和运作有方了。

山不转水转,既然仙侠类的不行,温向平就打起了写八年抗战的主意。

这个主题可以说是既贴合实际不过“度”,与封建迷信、投机倒把的思想彻底绝缘,同时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但当下歌颂党带领人民千辛万苦、历尽艰险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文章书籍绝不算少,要想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可就不仅仅是体裁新颖,故事跌宕起伏能做到的。

于是,温向平找了不少的红色书籍和历史书来看,其中详细介绍了从民国建立伊始到新中国解放的三十几年,时间脉络、大大小小的事件、哪些著名的或小众的英雄人物,从众多本书中也算是事无巨细的让温向平了解了个清楚。

这些书籍以摆理论现实和名人语录居多,多走的是写实的朴实风,算是很好的教材和资料。

虽然意料之中的,这一沓子书大多行文严谨严肃,但竟也有许多短篇非但不至于拗口,反倒朗朗易读,平仄押韵很是工整,倒教温向平吃了一惊。

看来自己一开始果然还是托大了。

温向平于是又买了不少期刊报纸来研究,发现其中也不乏有人画了形象生动的漫画,也有用老虎、狮子和豺狼打了比喻讲历史的。

不少的作品让温向平也津津有味的读了一会儿。

等资料都翻过,温向平就得出了一个结论。

凡是易于上口的,都是给不识字的乡民或者孩子们念的,而给成人和有文学素养的人看的书,就无一例外走了严肃的风格,虽然也有各种手法的运用,但总体而言,读的时间久了,还是显得枯燥无味。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温向平就要用幽默风趣,甚至是滑稽的语言去写这段历史。

这段用无数英勇的中国英雄鲜血铸就的历史不应当被玩笑对待,而是值得用最郑重的态度、最虔诚的心灵去描写。

温向平虽然喜欢剑走偏锋,柳暗花明的构思,却也没想着不择手段、哗众取宠。

他曾去过屠杀纪念馆,也曾翻阅过当时外国人笔下的受苦受难的国民,更是曾亲眼看过外国记者所保留下来的真实而稀少的影像。其哀嚎之揪心、鲜血之淋漓让在座之人无不动容甚至避目而不敢去看。

这段历史之惨痛、之严肃自然无需多说。

而就算他敢这么做,都不用专家学者来批评指责他,广大的读者和人民群众就要先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这离新中国建立才刚有一代人的时间,可以说从三十岁的中年人往上就没有没经历过那段痛苦的岁月的。侵略者的暴冷血还历历在目,死难者的鲜血还未冷却,怎能容人戏谑。

温向平想要写一段八年抗战的故事,但他选择用更接地气的法子,用更直白的语言借一个发生在华夏一角的故事映射当时的整个国家。

以小见大,从情入手,比平铺直叙的理论和语录更能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为之揪心,也深深地感同身受。

既然决定要写这样的一本书,自然不能轻易下手,而是必须在真实透彻的了解当年历史的情况下,适当的加以艺术修饰和拔高,从而兼顾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为此,温向平又拄着拐从五层高的楼跑到离医院颇有一段距离的百货商城去亲自挑了厚厚一沓子书回来,原本空荡荡的房间此刻地上以堆满了书。

但他私自乱跑的行为却惹得苏玉秀嗔他。

“咋不让我给你买去,就不能好好养着伤么,这脚还没完全长好呢咋就惦记着乱跑,下次再要买什么,提前跟我说,我下了班给你买去。”

温向平讪讪的摸头笑,却也没应苏玉秀这话。

一来他需要的书多而杂,可苏玉秀每天在食堂已经够忙够累了,回来还要给他们父子仨做饭,哪儿有精力见天儿的往百货商城跑。

二来,有不少书虽然名字不同,但内容大体是一样的。也有些书又不包含他所需要的时间段。除此之外,不同的书对不同事件、人物的侧重点也不致相同,到底得他亲自过一遍眼才好。

毕竟他只有在对那段时期了解的尽可能透彻以后,才能写出符合史实的情节、环境和人物。要是他在中来一句“伪装身份的军统的特务拿了一张钞票买了几个包子,找回来几个银元”之类的,那可就真的要被历史学者和所有上了三十五岁的人指着鼻子骂了。

真正的千夫所指。

温向平可不想尝试。

苏玉秀拦了几次也没拦住,也只能任他去了。

在把整个房间地上摞了大半的红色书通通读